详情页

脉络 - 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

时间:2023-01-12      |     来源:本站

 

[   ]    通过回顾中医文献 ,分析了“脉”之概念变迁 , 探讨了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必然具有的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 , 指出 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在解剖结构上具有同 一性。由此而提出“脉络 - 血管系统病”概念 , 并探讨动脉硬化 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血管病变的共性病理环节: 络气郁滞 /或虚气留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 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 ,并论述相关治疗方药 ,有助于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 管病变的治疗 , 提高此类疾病的防治水平。

[关键词 ]   脉络 - 血管系统疾病 ; 中医络病理论; 血管病变

 



基于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1 ]  ,络 脉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与运行血液的脉络。大量文献 及研究资料表明 ,脉络与西医学血管系统具有高度相 关性 ,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有助于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 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 ,提高防治水平。

1   中医“脉”之概念迁移

1. 1   经络学说形成之前“脉”为“经”之概念

“脉”字作为医学概念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 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书中完整地论述了全身 十一条脉在体表的循行路线、病候和灸疗方法。成书稍 晚的另一部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对全身十一 脉的循行及主病作了较大调整和补充 , 书中所载的肩 脉、耳脉、齿脉等是对脉感传路线所作的早期直观命  [2]。同见于马王堆汉墓的《脉法》所论及的“脉法”与

《内经》以后历代诊断学中的诊脉法不同 ,是通过灸法 呈现脉的感传现象来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 ,在经络 学说形成之 ,“脉”所代表的含义主要是循经感传的 走行路线 [3 ] ,是经络学说中“经”的概念的雏形 ,在此后 的中医文献中仍可见到其影响 ,如经与脉相互交叉、互

并用 ,“奇经八脉”之称以及清代周学海“气脉”说等。 1. 2   《内经》经络学说中“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

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 , 医学术语的表达更为清晰 《内经》以“经络”代替了“十一脉”的概念 ,而“脉”代表 经络系统的含义逐渐退化并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 “经脉者 , 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 本脏》) ,考求《内

基金项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73”计划 ) 资助项  ( 2005CB523301)


经》可以发现 , 以“经脉”通称时往往涵盖运行气血的经 络系统 ,而独言“经”时往往是指运行经气的相对独立 之通 ,是谓“经气环流系统”;以“脉”单言时则主要表 达的是容纳和运行血液的通道—— 脉管的概念 [4 ] , 如 《素问 脉要精微论》曰:“夫脉 ,血之府也统计显 示 ,在《内经》中提到“经脉”的有 83 ,而单提“血脉”的  42 ,已经占到了一半的比例。心是推动血液在脉管 内运行的动力器官 ,所谓“心主身之血脉”(《素问  论》)。可见在《内经》中“经”、“脉”概念渐行分离 , 由心

- - 血构筑的“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已初步成形 , 并 成为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1. 3   独立的实体脏器: 脉— —“奇恒之腑”

,《内经》还将“脉”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脏器

——“奇恒之腑”。《素问 五脏别论》中记载:“脑、髓、 骨、脉、胆、女子胞 , … …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  ,名曰奇恒之府”, 比例类推是分析《内经》文献的重方法 ,可见脉与其它五个脏器一样皆为独立的实体 脏器。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来源于解剖学的进步 , 正 如《灵 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 外可度 量切循而得之 ,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 ,府之

大小 ,谷之多少 ,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 , … … 皆有大数”, 古人不仅通过解剖见到“脉”之循行与长短 , 同时也看

到血液鲜红与黑浊的不同 , 显然属于动、静脉血之别。

由上可见 ,《内经》中“脉”之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一 是经络系统运行血液为主的通道; 二是属于一个独立 实体脏器。由于“脉”是一独立的实体脏器 ,必然具备自 身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物质代谢特点 ,但因古文简  ,互文见义 , 需从《内经脉”之双重论述中才能对其

联系方式:  yuanguoqiang7508@  163. com , ( 0311) 85901553



 


2   “脉”之结构、功能与代谢

2. 1   “脉”之结构

2. 1. 1   与心、 相连  “心主身之血脉”(《素问

论》) ,心与脉管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  ,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 ,依赖于心脏有规律的 搏动而输送到皮肤肌腠、脏腑官窍、四肢百骸 ,发挥其 濡养的作用;“肺朝百脉”(《素问 经脉别论》) ,全身 血液都经过“脉”会聚于肺 ,通过肺的吐故纳新 , 吸清呼 浊 ,完成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将血中的代谢废物排出再将富含有清气 (氧气 )的血液回流至心脏 , 从而完 一个循环过程。前者与西医学之体循环、后者与肺循环 基本相同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 ,中医对心肺 - 脉管-

血液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2. 1. 2   动、静脉有别  《内经》已经观察到脉分为“动 脉”和另外一种不同的脉管 (据其描述应为西医学的静  ) , 并将搏动的血脉称为“动脉”。动脉者其形可动 ,  “人一呼脉再动 ,一吸脉亦再动 , 呼吸定息脉五动”(《素  平人气象论》) ; 其动可触 ,“上部天 ,两额之动脉; 部地 ,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 ,耳前之动脉”(《素问 三部 九候论》) ,可见《内经》时期已经通过观察和切循某些 部位动脉的搏动频率和形态来诊断病变。同时《内经》 还观察到两种脉中运行的血流速度及血液颜色存在不  ,《灵枢 血络论》记载:“血出而射者 ,何也?血少黑而 浊者 ,何也? … … 岐伯曰: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 ,其血  ,刺之则射; 阳气畜积 ,久留而不泻者 ,其血黑以浊 ,  故不能射”,血出而射是指动脉血 ,久留不泻颜色黑浊

则是指静脉血而言。显然 ,这种对脉及血液的认识与西 医学血管有动、静脉之分的认识相同。

2. 1. 3   脉之分支—— 脉络的结构特点  脉的结构特 点主要体现于从脉分支而出的各级脉络的空间结构特  , 正如《灵枢 经脉》言:  "经脉者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 别者为孙。”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部分 ,呈线状纵直 循行人体; 脉络具有如下空间结构特点: 支横别出 ,逐 层细分: 脉络有大小粗细不同 , 具有明显的层次 ,如清 代喻嘉言《医门法律 络脉论》中言:“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 , 系络分支为一百八十缠络 , 缠 络分支连系三万四千孙络 ,孙络之间有缠绊”; 络体细  , 网状分布: 随着脉络不断分支 ,络体越来越细窄迂

,呈现片状、面状、立体网状分布于全身; 络分阴阳 , 循行表里: 循行于皮肤和体表黏膜的脉络称为阳络 , 阳 络参与皮部的组成 , 循行体内并布散于脏腑区域的脉 络称为阴络 ,其成为五脏六腑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组成 部分。由上可 ,脉络从脉逐层细分遍布全身的结构特


微循环的认识已基本一致。

2. 2   “脉”之功能

2. 2. 1   运行血液  脉不仅是容纳血液的器官 ,同时控

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是其主要功能。中医认为 ,血液 是流动在脉管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赤色液体 ,所谓“中 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为血”(《灵枢 决气》) , 与今 天对血液的认识已经吻合。心主身之血脉 ,血液在心气 的推动下通过循行周身逐级细化的脉络系统输布于脏 腑百骸 ,正如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所言:“脉者 ,血 之隧道 ,血随气行 ,周流无停脉之空腔结构、与心

肺相连、伴随心脏搏动而发生的自身舒缩运动为运行 血液至周身提供了基础。

2. 2. 2   渗灌濡养  脉络的空间结构特点决定了在脉 道中线性流注运行的血液进入脉络后 , 具有面性弥散、

运行缓慢、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的 运行时速特点[ 4]  ,这对保障“血主濡之”(《难经 二十二 难》)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血液渗灌濡养脏腑百 骸作用难以在十二经脉“首尾相贯 ,如环无端”的运行

式中实现 ,而是在逐层细分的脉络特别是其末端完 成的 , 正如《灵枢 卫气失常》所言:“血气之输 ,输于诸 络”。西医学同样认为 ,血液是通过中、小血管进入微循 环后才能灌注到机体脏腑组织而发挥生理作用。

2. 2. 3   营养代谢  络脉在进行渗灌濡养的同时 , 也完 成了自身的营养代谢功能。血液由心脏泵出后由脉逐 级注输于脉络的末端孙络 ,孙络络体细小狭窄 ,血流缓  ,是维持人体营养代谢的最小功能单位 ,它一方面把 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及携带的清气 (氧气 )充溢灌注到脏 腑四肢百骸 ,发挥濡润营养作用; 另一方面也带走各脏 腑组织代谢的废物 ,避免了有毒物质的蓄积 ,这与西医 学关于人体组织在直径 0. 01m m的血管分支处获取氧 气及营养 ,排出代谢产物从而完成物质代谢的认识相 一致 , 因 ,脉络的末端同时也是营养代谢的处所。

2. 2. 4   津血互换  遍布全身的脉络具有面性弥散、运 行缓慢、末端连通等特点 ,使脉络系统末端成为津血互 换之处。津血同源而异流 ,津在脉外 ,血在脉内 ,津液入脉内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血液渗出脉外则成为津 液 ,这种津血互换的过程是在络脉系统及其循环通路 缠绊之间完成的。这与西医学认识到动脉系统与静脉 系统在微循环处发生连接 ,组织液及淋巴液与血液通 过微循环中的迂回通路、直捷通路或动、静脉短路流通 基本相同。同时津血皆由脾胃水谷之精变化而来 , 中焦

胃摄取饮食精微 ,变化而赤化生血液的过程也是在 络脉末端完成 ,正如《灵枢 痈疽》所言:“中焦出气如


点与西医学从大血管分支而出的中小血管、微血管及 ,上注溪谷 ,而渗孙脉 ,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为血。


 


2. 3   “脉”之代谢

任何独立的实体组织器官一样 ,“脉”既然有其 独特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 也必然有其物质代谢才能维 持其功能正常发挥。古代中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脉” 的物质代谢 ,但“气为血之帅”, 即气的统摄和推动能保 证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脉 的代谢与调控机制 , 其中营气与西医学血管内皮功能 之间的相关性尤其值得注意。

营气与真气、宗气、卫气不同 , 具有气的功能但在 脉管中与血液伴行 ,如》灵枢 邪客《云:“营气者 ,泌其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同时营气“和调于五脏 ,洒 陈于六腑”(》素问 痹论 ) , 具有和调、洒陈、推动血液

循脉络运行、渗灌、濡养五脏六腑的功能。营气作为血 液中具有独特气之作用的组成部分 , 与血管代谢特别 是血管内皮功能的高度相关性值得重视。西医学认为 , 血管内皮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不仅可以合成与 分泌一氧化氮、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来维持血管的 正常舒缩功 ,同时还可以分泌与凝血、纤溶有关的物 质以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 ,还能摄取转换、灭活胺类、 脂类、肽类等多种活性物质 ,进而精细地调节血管生理 功能。血管内皮的分泌功能近些年才被发现 ,古代医学 家没有条件观察到这些微观物质的变化 ,但其提出“营 气”来概括血管的代谢与调控机制 ,在今天看来仍然具 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同时中医“气为血之帅”的理论具有更广泛的内 涵经气环流系统”中的气借助于经络之络 (亦称气  )对脉络与血液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既往研究提出“气络 -  N EI网络”的概念 [5 ] , 指出中医 之气涵盖了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 ,气 络与 N EI网络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神经递 质、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及其受体不仅 是 N EI网络通用的生物学语言 , 同时也是气络在分子 水平上的生物学基础。

3   “脉络- 血管系统”的同一性

上可见 ,在》内经《完整的经络系统建立之后 , “经”、“脉”概念渐行分离 ,“脉”已经由代表经络系统的 概念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作为独立的实体脏器 ——“奇恒之腑”之一 ,其形态学特点中空有腔、与心肺 相连、动静脉有别 ,生理学特点“藏精气而不泻”,保持 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 ,运动状态为伴随心脏搏动而 发生舒缩运动 ,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全身脏腑组织 并发挥营养代谢作用 ,可见中医所说之“脉”与西医学 之“血管”已基本一致。


缠络、孙络等不同层次 ,从经脉分出 15别络 ,别络分出

180系络 , 系络分出 180缠络 , 缠络分为 3. 4万孙络 ,仅孙 络就 165. 34亿根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 络脉论 )。

从大血管依次分出中、小血管及微血管 ,人体全身约有 400亿根毛细血管 ,与中医的“孙络”在百亿级层面上已 是非常接近 ,可见“脉络”作为“脉”这一组织器官的中 下层组织结构 , 与西医学之中小血管、微血管 ,特别是 微循环在解剖形态学上具有同一性。需要指出的是 ,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的气血相关的中医理论特 色赋予“脉”及“脉络”更丰富的科学内涵脉络 - 血管 系统”同一性的提出 ,有助于从中、西两种医学角度认 识与研究血管病变防治。在复杂系统及非线性科学迅 速发展的今天 , 气血相关的络病理论特色可以突破西 医学还原论思维方式的束缚 , 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探 讨“气络 - N EI网络”对“脉络- 血管系统”的调控机制 及影响 ,进一步阐明“脉络 - 血管系统”病变的生物学  [5]

4   “脉络 - 血管系统病”

依据“脉络 - 血管系统”同一性 ,提出“脉络 - 血管 系统病”概念。由于广义的“脉络 - 血管系统病”涵盖了 发生在动、静脉中的多种血管疾病 ,本文仅就动脉粥样 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疾病加以探讨脉络 - 血 系统”作为络脉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发病也体现了 络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 ,换言之 ,遍布全身的“脉络 - 血管系统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机演变规律 , 因 其所处部位不同而分别表现为心、脑、周围血管等不同 疾病 , 中医均称之为络病。

4. 1   “脉络- 血管系统病”的共性病理环节

4. 1. 1   络气郁滞 /或虚气留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功能异常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络气郁滞 /或虚气留 滞是指六淫外侵 ,七情过极 ,痰瘀阻滞或久病耗损引起 的络气输布运行障碍 ,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络气郁滞  /或虚气留滞是络脉病变由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病变 发展的早期阶段。络气包括脉络中与血伴行的气和运 行于气络中的气。前者脉络气机郁滞 /或虚气留滞导致 其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异常和西医学之血管内皮功 能障碍相类似 ,而气络郁滞 /或虚气留滞引起的脉络舒 缩功能及血液运行障碍包括西医学更广泛的神经内分 泌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脉络- 血管系统”及血液运行 障碍的影响。

4. 1. 2   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  脉络瘀阻往往在 络气郁滞 /或虚气留滞久病不愈基础上发展而来 ,是由 功能性病变发展为器质性损害的重要病理阶段。由于


从脉分支而出遍布全身的“脉络”,有大络、系络、络气郁滞导致气机不畅、气化功能失常 ,或虚运血无


 


力导致气血津液输布障碍 ,津凝为痰 , 血滞为瘀 , 由此 引起“脉络 - 血管系统”营养代谢异常 ,代谢产物蓄积 而生毒 ,痰、瘀、毒阻滞损伤脉络 , 日久导致脉络瘀阻 , 所谓“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其病理特 征与西医学认识的动脉粥样硬化相一致。瘀阻脉络引 起“脉络 - 血管系统”血运受阻 ,脏腑组织供血供氧不 足 ,若心络瘀阻常见胸闷胸痛 ,脑络瘀阻则见头晕头 痛 ,瘀阻肢体脉络则见麻木疼痛等。

4. 1. 3   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  脉络绌急是指感受外 邪、情志过极、过劳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脉络收引、挛缩、 痉挛状态。脉络绌急可在脉络瘀阻的基础上发生 , 也可 单独为 ,脉络绌急则进一步加重脉络瘀阻 ,脉络瘀阻 则更易引起脉络绌急。脉络绌急与现代医学之血管痉 挛基本类似 ,心络绌急所致胸闷心痛突然发作与冠脉 痉挛相类 ,脑络绌急使脑部供血供气突然不通 , 与西 医学之脑血管痉挛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吻合 ,肢 体脉络绌急可引起肢端青紫麻痛。

4. 1. 4   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  脉络瘀塞是指 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脉络完全性阻绝或闭塞 , 由于脉络 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运行血液 ,脉络的完全性堵塞或闭 塞导致络中血运阻绝不通 ,可引起所在区域脏腑组织 急性缺血或慢性缺血的病理改变 ,脏腑肢体失于血之 渗灌濡养而见各种临床疾病 ,如真心痛 (急性心梗 )、中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及脱疽 (动脉硬化闭塞症 )等。

4. 2   常见“脉络 - 血管系统病”

4. 2. 1   胸痹心痛与冠心病  心痛病位在心之脉络 , 仅可由心之脉络瘀阻而引起 , 亦可因心之脉络绌急而 造成。络气虚滞是形成心络病变的重要因素 , 络气虚 滞 ,运血无力 ,心络瘀阻而致胸痹心痛 , 即冠心病心绞 痛发作; 络气虚滞 ,温煦无力 ,心络绌急亦可引起心痛 卒然发作 ,心络绌急常在心络瘀阻的基础上发生 , 也可 单独为患 ,心络绌急又可加重心络瘀阻。《灵枢. 厥病》 所载:“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 旦发夕死”,属于 西医学的急性心肌梗死 , 目前多以介入或溶栓治疗使 血运重建 ,再灌注损伤使缺血区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受损则属脉络瘀塞 ,并可引起络息成积导致心室重构、 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的发生。

4. 2. 2    中风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内经中风”论述包括了缺血性脑血管病 ,清代王清任更明确提 出了中风属于“血管”的病变 ,其在《医林改错》中指出: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着脑络郁滞 /或虚气留滞并进而 引起脑络瘀阻、脑络绌急的病理变化 ,在此基础上发生


(天之清气即氧气 )的阻断 , 由于脉络瘀塞不通津血互 换障碍 ,组织液 (津液 )不能回流于脉络形成水湿之邪 , 停滞于局部造成水肿及颅内压升高; 营养代谢活动障  ,局部组织代谢废物如兴奋性神经毒、毒性氧自由基 等瘀积成毒而损伤脑之气络 , 临床可见中风仆倒 ,语言 謇涩、运动障碍等。

4. 2. 3   脱疽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脱疽病位在肢体 脉 ,络气虚滞 , 阳气虚乏 ,无以鼓动血液在脉络中运 行 , 患肢失却温煦濡养而致肢冷 ,病久痰瘀互结 ,脉络 瘀阻可见患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 ,皮色苍白或紫 绀; 在此基础上形成脉络瘀塞 ,血运阻断 , 患肢失荣而 致皮肤紫黑、疼痛剧烈、肌肉萎缩无力; 或络瘀日久化 热可见溃破腐烂、脓水恶臭甚或脱疽。

4. 3   “脉络- 血管系统病”治疗

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 ,络病的各种病机变化其 实质则为“不通”,故“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6 ]  , 同样 适用于“脉络 - 血管系统病”。在这一原则指导下 ,近年 我们研制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 ,应用络虚 通补、化瘀通络、搜风通络和辛味通络等药物组方 , 具 有降脂抗凝、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 能够显著改善血管内 皮功能、抑制内膜增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缓解血管 痉挛 , 显著保护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晚期微血管完整  , 明显缩小心梗、脑梗死面积 ,对“脉络 - 血管系统 病”多个病理环节进行干预; 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 胶囊 ,针对心律失常气阴两虚为本 ,络虚不荣为基本病 理环节 ,脉络瘀阻为重要因素的病机特点而组方 ,可明 显阻滞钠、钙离子通道电流 ,减少室性早搏 , 改善心悸 不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 治疗慢性心衰 的芪苈强心胶囊 ,针对络脉瘀阻日久的病机变化 , 既能 强心、利尿、扩血管 , 改善血流动力学 ,缓解心衰症状 , 又能明显抑制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 ,减少 心室重塑 , 改善心衰的生物学基础 , 显示出通络方药多 环节、多途径、多方位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 1 ]吴以岭 . 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 中医杂志 , 2003, 44( 6): 407~  409.

[ 2]马继兴 . 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 . 中华医史杂志 , 1980, 10( 1): 41~  46.

[3 ]刘澄中 . 临床经络现象学 . 大连: 大连出版社 , 1994.

[4 ]吴以岭主编 . 络病学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6:  5.

[ 5 ]吴以岭气络 -  N EI网络相关性探析 . 中医杂志 , 2005, 46 ( 10):  723~  726.

[6]吴以岭 . 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 . 疑难病杂志 , 2005, 4 ( 4): 213~  215.


的脑络瘀 (急性脑梗死 ) 味着脑之脉络供血供气   ( 收稿 日期:  2006-  0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