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吴以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经提出了 络脉、经脉、经络、络病的概念及治疗。 古人讲“久病 入络”、“久痛入络”,就是把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的一类疾病归于络病,它包括了胸痹、中风、 癥积、消渴等,涵盖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临床重大 疾病,然而可惜的是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络病学 说始终没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我致力于络病研究至今已有 30 余年,在海内外专 家共同努力下,首先建立了“络病证治”理论体系,研 究“络病”这一类临床难治性疾病的证候类型、辨证方 法、治疗原则、药物分类以及治法方药。络病研究列入 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确立了 学科两大重要的分支——— 气络和脉络,分别构建气络 学说和脉络学说。先后主持承担两项国家 973 计划项 目,现均已结题。两项 973 计划项目研究的专家团队 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在内的,像北京阜外医院 杨跃进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第二军医 大学吴宗贵教授、中山大学吴伟康教授、中国医科大学 曾定尹教授、上海华山医院董强教授等等,均是西医领 域顶尖的专家一起加入到络病研究工作中来。
脉络学说是对中医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早在甲 骨文当中已经有脉字记载,被喻为是人体和自然界一 样对外流通的河流。《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了脉络 的概念,设立脉络病变专论,首创通络治疗方药,为脉 络学说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尤其在《伤寒 杂病论》当中,张仲景的“三因学说”,第一个病因是经 络病变,第二个病因是血脉病变,第三个病因是内外 伤。《伤寒杂病论》中设有胸痹、中风、惊悸、心水 ( 心 积)脉络病变专方,对我们研究血脉和脉络病变,以及 对现代医学的血管病变都有重大的影响。
中医脉络、血脉是解剖学概念,中医的血脉和西医 解剖学看到的血管,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血脉、血管 的分支叫脉络,脉络包括了中小血管,脉络的分支到了 最末端叫做孙络,明代翟良《经络汇编》记载其大约有 160 余亿根,和现代微血管在数量级上已经相差无几。
作者单位: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络病重点 实验室(石家庄 050035)
DOI : 10. 7661 / CJIM. 2017. 02. 0147
遍布全身的动静脉系统,因循行不同部位而名称略有 差异,例如循行脑的叫脑络,于心的叫心络,于肾的叫 肾络。“脉络—血管系统”是中西医结合在血管上找
到一个理论契合点。
《内经》谓: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伤寒杂病 论》又言:“营卫不通,血凝不流”。《金匮要略》曰:“血 脉相传,壅塞不通”。《难经》曰: “损其心者,调其营 卫”。这四句经典高度概括了血管性病变的生理、病 理、传变和治疗规律。基于营卫之气的运行,遵循了阴 阳动态的平衡,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又概括出四个 字,承:生命运动自稳态的内在调节机制的高度概括 ; 治:病理状态下机体自我调节能力;调:中医治疗学的 最高境界 ;平:中医治疗学的效应目标,也是它的效应 规律。这 4 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治疗观、 预后观,揭示了人体作为复杂系统。血管疾病作为复杂 性疾病,在生理、病理、治疗和转归上有其内在效应规 律。中医的治疗观是追求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平衡, 完全不同于对抗和替代治疗,实际上是一种自适应、自 修复、自调节,最后重建自稳态的过程。归纳总结《伤寒 杂病论》中调营卫气血方药治疗血管病变用药规律,研 制出治疗冠心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 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这 3 个有效组 方均是在临床应用 15 ~ 20 年 以后,才转化成为专利 新药。
脉络学说指导冠心病组方用药规律,提出“络以 通为用”的治疗原则,运用搜剔疏通类药物。搜,搜风 解痉药,蜈蚣、全蝎、蝉蜕 ;剔,剔除络瘀,运用水蛭、 虫,降脂抗凝,治疗动脉硬化 ;疏,运用人参、降香疏畅 络气,最后达到一个通畅络脉的作用。
前期国家 973 计划项目中,初步揭示了“营在脉 中”,营气和血管内膜、血液的相关性。“卫在脉外”, 卫气和血管外膜、神经体液的相关性。 曾定尹教授研 究证实不管损伤血管内皮还是外膜,都可以引发血管 痉挛,那么通心络可使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从 91% 下降 到 17% ,其疗效和法舒地尔、硫氮唑酮相当。所以,中 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将通心络胶囊纳入《冠状动脉 痉挛综合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用药。吴 宗贵教授研究证实,尽管损伤血管内皮和外膜的机制 不同,都可以引起动脉硬化的发生,给予通心络后,动
· 148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年 2 月第 37 卷第 2 期 CJITWM ,February 2017,Vol. 37,No. 2
脉硬化的程度明显减轻。张运院士研究证实,通心络 稳定斑块的作用和大剂量的辛伐他汀疗效相当。这篇 论文发表在《美国生理杂志 ·循环生理》。
在此实验基础上,张运院士还主持了一项通心络干 预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双盲多中心的 1 212例临床研究, 已经揭盲,目前正在整理中。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 研究证实,微血管内皮损伤为急性心梗无再流/ 再灌注 损伤的共性核心机制。通心络胶囊通过保护微血管内 皮细胞和紧密连接蛋白,减少了心肌梗死无再流面积, 增强 eNOS 活性为其关键机制。在此基础上,杨跃进教 授主持完成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 PCI 术后无再 流 219 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证实,在 24 h 内加用通心 络胶囊,与单纯西药组比较,ST 段完全回落率已经高了 20 个百分点,核素扫描、心肌声学造影、超声室壁运动变 化疗效是一致的,这种疗效一致可以维持到 0. 5 年以 后,影响了患者的长期预后。而且,杨跃进教授因上述 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由上海华山医院董强教授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 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保护血脑屏障,从而起到神经 细胞保护作用,缩小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改善 了梗死后脑的糖代谢。 由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主 持的一项 2 010 例的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 床研究已经完成。 同时,开展的 2 型糖尿病发病及通 心络干预机制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加津力达颗粒可 以明显改善胰岛微循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表达,促进
胰岛 β 细胞增殖,降低胰升血糖素分泌。糖尿病肾病
(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由首都医科大学 高彦彬教授开展的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通过保护肾脏 微血管,保护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抑制 DN 早 期的高滤过,改善了 DN 晚期低滤过,抑制上皮细胞转 分化,抑制系膜细胞分泌,减轻足细胞损伤,改善了 DN 的病理损伤,最终改善了肾功能。
心律失常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疑难病, 我们把叶天士“络虚通补”的学术思想应用到心律失 常治疗当中来,研制出参松养心胶囊,研究证实治疗快 速性心律失常疗效优于美心律,治疗阵发性房颤与普 罗帕酮疗效相当,同时又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由黄从新教授主持,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张澍教 授做顾问,武汉大学做组长单位的一个多中心临床研 究,结果证实参松养心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 伴室性早搏,在有效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可以明显改 善心功能。 由曹克将教授主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 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 对照 330 例临床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在有效治疗
早搏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缓慢心率。这些研究结果 证实了复方中药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药效学研究揭 示其“快慢兼治”心律失常的系统效应,参松养心具有 多离子通道阻滞作用,调节自主神经、促进窦房结恢 复、改善心脏传导,又可以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同时 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针对慢性心力衰竭防治,我们提出了气、血、水同 治分消的治疗组方原则,研制芪苈强心胶囊组方。研 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的强心作用与洋地黄类药 (地高 辛)疗效相当,降低肾脏水通道蛋白 2 优于速尿,抑制 AngⅡ优于雷米普利,抑制心室重构优于美托洛尔,同 时它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以促进心肌细胞分裂的 方式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同时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由 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做顾问,开展芪苈强心胶囊治 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512 例临床试验,以血清氨基末 端 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作为替代指标,结果 显示芪苈强心胶囊显著降低 NT-proBNP 水平,下降比 例超过 30%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 志》(JACC),它的影响因子是 17. 759 分。 同时,芪苈 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临床试验列入美国心脏病学会 JACC 2013 年度学术亮点,评述认为芪苈强心胶囊治 疗慢性心衰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证实了中药可靠的疗效,与西医联合治疗获得协同效
应,使心力衰竭患者获得显著的疗效。通心络胶囊治 疗冠心病、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芪苈强心胶囊 治疗慢性心衰循证研究被收录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tion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该文 章 发表在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自然评述 · 心血管》,影
响因子:10. 533),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络病研究促进了络病学科、学会建设,创建台湾络 病学会,加拿大、欧洲络病学会已获批。一些国外的专 家也加入了研究行列,分别建立了荷兰莱顿大学 -以岭 医药研究院联合医药研究中心,英国卡迪夫大学 -以岭 医药研究院联合医药研究中心,开展通络药物作用机制 研究。2015 年基于络病理论研制的连花清瘟胶囊成功 申报美国 FDA 二期临床研究。在国内专家的共同努力 下,创建络病理论体系,建立了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 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学重 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
络病理论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对于临床疑难杂症诊 疗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希冀和海内外更多的专家 合作,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发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收稿 :2016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