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病机特点与病机变化
吴以岭
【关键词】 络病;致病因素;病机变化
【中图分类号】 R 7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450(2004)05-0282-03
络病学说是探讨络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辨证治疗 的学术理论,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 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 研究络病的发病因素、发病特 点及病机演变过程, 对建立络病发病学及病机学具 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 络系统”,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 逐级细分, 遍布人
体上下内外, 沟通联络脏腑百骸的网状结构, 形成外
(体表阳络)— 中(肌肉经脉)— 内(脏腑阴络)的络脉 空间分布规律, 按一定的时速和常度敷布渗灌气血, 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络脉虽然由经脉支横别出 而形成, 但其结构、循行与功能特点与经脉相比有着 明显的特异性, 如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网状分布的 空间结构特点, 气血流缓、面性弥散、双向流动、末端 连通、功能调节的气血运行特点, 形成其发病及病机 变化演变的特异性。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 由阳 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 一系列病机演变过 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 随着络脉的逐 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 至面性弥散渗灌, 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 营养代谢的场所, 因此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 使 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 津凝为痰、血滞为瘀, 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 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 状态。久病久痛, 脏腑气机紊乱;或气血耗损, 无以 荣养络脉, 致络虚不荣;或气结在经, 功能失调, 久则 入血入络, 伤及形质。 此外亦有内外各种因素造成 络脉损伤, 导致络气阻断不通或脉络破损出血。 可 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 病邪伤及络脉 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病病机 特点, 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 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络 病基本病机变化。
作者单位:050035 河北医科大学医药研究院 河北以岭医药研
1 络病病机特点
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络脉循行于体表 的称阳络, 循行于体内, 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称阴络, 形成外(阳络)— 中(经脉)— 内(阴络)的空间分布规
律。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也是病邪传变的通道, 既有病起于阳络, 由阳络传至经脉的浅层次传变, 也 有邪由经脉传至脏腑阴络的深层次传变。 六淫外袭 侵及阳络阶段, 由于病位浅、病程短、病情轻, 疾病易 愈, 或较快传入经脉, 因此并非络病学讨论的重点。 络病学研究重点在于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及外 感重症中的络病病机状态, 主要是指病邪侵犯或盘 踞在循行于体内脏腑之阴络阶段发生的病机变化。 当病程处于经气阶段, 若正不敌邪或失治误治, 病邪 可再进一步传至脏腑之阴络。 由于络脉具有与经脉 不同的生理结构和气血循行特点, 当致病因素通过 各种途径伤及络脉导致络病时, 表现出与其结构和 气血循行相适应的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 易积成形。
1.1 易滞易瘀 络脉从经脉分出后, 象树枝样逐级 细分, 由别络至缠络、系络直至其终端组织孙络, 明 代医家张介宾所著《类经》说:“络之别者为孙, 孙者
言其小也, 愈小愈多矣, 凡人遍体细脉, 即皆肌腠之 孙络也。”络脉结构细小, 末端直接与脏腑组织相连, 是营养代谢进行的场所。 随着络脉分支层次的增 多, 络体愈加细窄迂曲, 络中气血的运行渐趋缓慢, 以利于营养物质向脏腑组织渗灌以及与代谢废物充 分交换, 因此邪客络脉, 影响络中气血的输布环流, 易致络脉瘀滞状态。滞和瘀尚有程度的不同, 一般 先有气化功能失常, 络气郁滞, 或络气虚乏推运无力 而滞, 气化不利则津凝为痰, 气失流畅则血行涩滞, 痰瘀阻滞, 络脉由滞到瘀, 导致络脉运行气血的功能 受到严重影响, 甚则阻塞不通。不通则痛, 久痛不 已, 痰瘀阻络进一步影响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加重
究院 气滞, 故《 灵枢 ·痈疽》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
则
疑难病杂志 2004 年 10 月第 3 卷第 5 期 Chin J Dific and Compl Cas, October 2004,Vol.3No.5 · 283 ·
血涩而不行, 不行则卫气从之不通”, 这种病机变化 的恶性循环导致病情迁延难愈, 故清代名医叶天士 力倡“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 正是反映了络病 易滞易瘀的病机特点。
1.2 易入难出 阴络循行体内布散于脏腑, 正如明 代张景岳《类经》所说:“以络脉为言, 则又有大络, 孙 络, 在内, 在外之别, 深而在内者, 是为阴络, … …浅 而在外者, 是为阳络”, 叶天士说:“阴络乃脏腑隶下 之络”, 进一步指出了阴络随其循行部位成为所在脏
腑结构及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气由经进入脏腑 之络即成为该脏腑之气, 形成该脏腑的主要功能。
病邪由经入络, 偏聚某一脏腑之络, 络气郁滞即该脏 腑之气的郁滞, 脏腑功能失调, 久则气滞血凝痰结, 络脉瘀阻甚则结聚成形, 正如叶天士所说:“邪传由 经入络”,“初病气结在经, 久病入络入血。”由于病位 深, 病程长, 正虚邪恋, 病邪盘踞脏腑之络, 疾病缠绵 难愈, 故叶天士说:“经年累月, 外邪留着, 气血皆伤 ……其化为败瘀凝痰, 混处经络 … …多年气衰, 延至
废弃沉疴”, 吴鞠通则称其“久而不散”, 张聿清更明 确指出:“经者为经, 横者为络, 邪既入络, 易入难出, 势不能脱然无累”, 诸家所言道出了邪入脏腑之阴 络, 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络道, 病邪易入难出, 胶痼难 愈的病机特点。
1.3 易积成形 气无形, 主功能, 血有形, 主形质。 气在经络中运行即为经气, 发挥着信息传达、调节控 制, 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血在脉络中运行, 为 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并在络脉中完成津血互 换及营养代谢功能。 叶天士所言:“经主气, 络主 血”,“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正是指出了病 邪在气阶段主要是功能失调, 病程久延, 由气分延及 血络, 则由功能性病变发展为器质性病理损害, 正如 叶天士所说:“夫热邪、湿邪, 皆气也, 由募原分布三 焦, 营卫不主循环, 升降清浊失司, 邪属无形, 先着气 分, … …但无形之邪久延必致有形, 由气入血, 一定 理也。”络脉为气血津液渗灌场所, 久病络气不利, 影 响气血津液正常的输布渗灌, 津凝为痰, 血滞为瘀, 痰瘀混处络中, 导致络脉瘀阻, 或结聚成形而为
积, 形成临床客观检查可以发现, 或临床诊查明显易 见的有形病变, 如《素问 ·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小肠 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 血涩不得注于大经, 血气稽留 不得行, 故宿昔成积也。”络病的这种易积成形的病 机特点为深入研究络病的病理实质, 为建立在客观 科学依据基础上的络病诊断标准提供了有利条件,
了基础。
2 络病病机变化
六淫外邪内侵, 七情过极, 痰瘀阻络, 久病久痛 以及金刃跌仆均可损伤络脉而导致络病的发生, 产 生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 积、络脉损伤和络虚不荣等主要病理变化。
2.1 络气郁滞 络气郁滞是指络气输布运行障碍, 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 六淫外侵、七情过极, 或痰瘀 阻滞, 均可使络脉气机升降出入变化失常而致络气 郁滞, 络气郁滞是络脉病变由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 病变发展的早期阶段。 络气包括运行于经络之络中 的气和脉络之络中与血伴行的气。经络之络络气郁 滞涵盖了西医学神经 — 内分泌— 免疫调节功能异 常, 脉络气机郁滞导致其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异 常与西医学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类似, 络气郁滞 引起的脉络舒缩功能及血液运行障碍包括西医学更
广泛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障碍对脉络 —血管系统及 血液运行障碍的影响。
2.2 络脉瘀阻 络脉瘀阻往往在络气郁滞(或虚
滞)久病不愈基础上发展而来, 是由功能性病变发展 为器质性病理损害的重要病理阶段。 由于络气郁滞 气化功能失常, 或气虚运血无力, 导致气血津液输布 障碍, 津凝为痰, 血滞为瘀, 痰瘀阻滞络脉, 所谓“久 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 是络脉病变程度 较为严重的病理阶段。 络脉瘀阻阻滞经气运行, 引 起脏腑功能失调, 或四肢经络之络经气运行受阻则 可见肢体酸麻痛胀甚则萎软无力;瘀阻脉络引起脉 络 —血管系统血运受阻, 脏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 若 心络瘀阻常见胸闷胸痛, 脑络瘀阻则见头晕头痛, 肝 络瘀阻则见胁下积块等。
2.3 络脉绌急 络脉绌急是指感受外邪、情志过 极、过劳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收引、挛缩、痉挛状 态。络脉绌急可在络脉瘀阻的基础上发生, 也可单 独为患, 络脉绌急则进一步加重络脉瘀阻, 络脉瘀阻 则更易引起络脉绌急。 气络病变所致绌急常表现为 肌肉、肺之气道、胃肠发生的痉挛拘急状态。脉络绌 急与现代医学之血管痉挛基本类似, 心络绌急所致 胸闷心痛突然发作与冠脉痉挛相类似, 脑络绌急使 脑部供血供气突然不通与现代医学之脑血管痉挛所 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吻合。
2.4 络脉瘀塞 络脉瘀塞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络 脉完全性阻绝或闭塞, 由于络脉的主要生理功能为 运行气血, 络脉的完全性堵塞或闭塞导致络中气血
也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建新的络病病机学说奠定
阻绝不通, 脏腑肢体失于气血的温煦濡养而见各种
· 284 · 疑难病杂志 2004 年 10 月第 3 卷第 5 期 Chin J Diffic and Compl C as, O ctober 2004, Vol.3 No.5
临床表现。气络瘀塞不通则致经气阻绝不通而见肢 体瘫软无力, 痿废不用, 或脊髓完全性损伤而致下肢 截瘫。脉络瘀塞不通, 血管堵塞或闭塞不通, 可引起 所在区域脏腑组织急性缺血或慢性缺血的病理 改变。
2.5 络息成积 络息成积是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 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的病变。 西医学多种脏器病 变, 如器官纤维化、脏器肿大、风湿性关节炎、肿瘤 等, 不仅包括了脏腑之阴络瘀阻、瘀塞络息成积的病
理变化, 也包括了由于络病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如细胞外基质(ECM )增生沉积等, 同时包括发生在 脏腑组织内的占位性病变。
2.6 热毒滞络 滞络之热毒有内外之分。 外则由 温邪内传, 化热生火, 火热成毒, 热毒应包括西医学 致病之各种病源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内毒素。 感染性疾病高级中枢神经障碍即中医之脑之气络病
变引起的临床表现, 热毒滞于脉络损伤络体往往与 感染性疾病的血管壁中毒性损害及凝血功能障碍相 关, 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所致的多脏器损
伤。 内生热毒多由络瘀日久化热生毒, 主要病理变 化为布散于脏腑的阴络功能障碍, 脏腑组织代谢废 物不能通过络脉排出体外而形成内毒, 内毒积蓄于 体内又进一步损伤络脉导致病情迁延难治, 甚则危 象迭出。
2.7 络脉损伤 络脉损伤是指内外各种致病因素 导致的络体损伤, 或破损或伤断致气血流泄或阻断
不通, 经络之络损伤, 经气不能在络脉正常流通甚则 伤断不通, 不能发挥充养调节作用, 如脑部损伤可致 神昏痴呆, 腰髓损伤可致截瘫痿废, 四肢损伤肢体萎 缩废用等。脉络之络损伤则血溢脉外, 或流于体内 而见青紫肿痛。
2.8 络虚不荣 络脉具有环流经气, 渗灌血气, 互 化津血, 贯通营卫等功能, 气血阴阳是络脉发挥其功 能的物质基础, 络中气血充沛、输布渗灌正常则五脏 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 故络虚不荣既包括络中气 血阴阳不足脏腑百骸失其荣养的病理变化, 也包括 络中气血阴阳不足络脉自身虚而不荣的病机, 如络 气虚、络阳虚、络阴虚和络血虚。
综上所述, 各种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均可导致络 脉病变, 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和机体反应差异, 加之络 脉自身独特的生理结构和气血循行特点, 表现出不 同病机变化, 既反映了络脉自身由气到血发展的病 变阶段, 也包括了络脉病变基础上继发产生的病理 改变。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 中的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虽各有不同, 但其病理机制 的共同之处在于络脉输布渗灌气血的功能受到障 碍, 即“不通”是络脉病变的共性, 不通的病因则有因 虚、因实、因外邪、因内伤、因痰湿、因瘀血等之不同, 不通的病变状况也各有差异, 把握其病机共性有助 于加深对络病实质的理解, 审因论治掌握不同病理
机制的差异性则使辨证治疗更能切中病机。
(收稿日期:2004 09 01)
·释疑解难·
[ 编者按] 鉴于目前免疫学检验项目的广泛应用, 一些读者希望介绍有关免疫学检验项目的正常值 和临床意义, 我编辑部摘录部分较新项目, 分期刊出, 以飨读者。
42 抗组蛋白抗体(AHA)
【正常值】ELISA 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 合征、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服用异烟肼、苯妥英钠。
43 抗角蛋白抗体(AKA)
【正常值】IBT 法(免疫印迹法)、IIF 法(间接免疫荧光法):
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 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
44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
【正常值】IIF 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肉芽肿。
45 抗调钙素自身抗体(抗-CaM)
【正常值】ELISA 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桥本 氏
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炎。
46 抗 J0-1 抗体(抗-J0 -1)
【正常值】IBT 法(免疫印迹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47 抗前 S 1 抗体(抗-PreS1 )
【正常值】ELISA 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 断有价值。
48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 33 抗体(抗-RA33)
【正常值】BT 法:阴性
【临床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 (续五)